2007年1月18日 星期四

我的母親(一)


為什麼要談我的母親?因為我的母親是中華文化的犧牲品。


海外生涯

我的母親出身於印尼,是印尼客家人,父母親經營小生意。在東南亞的華人,都有一個很有趣的行為,就是稱當地人為番,就好像之前有人稱原住民為山地人,都基於『中華文化』遠高於當地文化的心態。我母親家裡也一樣,他們不准小孩和當地居民玩耍,只讓小孩上中文學校。要保有『中華文化』,絕不能讓低下的番文化入侵。

其實從母親的言語中,我常聽到他對兒童時期的嚮往。十八歲來台之後,母親一直沒有回去過,其實身體還泰半都是在印尼。煮的食物都還是辣勁十足,椰奶也沒少過,他最想說的語言,其實是印尼文,一個從小被壓抑的文字。

想像的中華文化在那,可是身體是在印尼啊,母親常常跟我說,當初那些巫師,如何的在他姊姊那裡下蠱,他當時又是如何從指甲裡看到那些情景,一景一物,都是我們不熟悉的場景,被她說來卻如歷其境。母親最懷念的蛋糕,台灣是找不到食譜的,她只好吃力的從印尼食譜中探得究竟。

由於家人太堅持一定要受『中華文化』的薰陶,再加上印尼政府不願意開放華文學校,母親終於被迫失學了,於是,母親受不到正式的教育,對於印尼文的文字也生疏了。若干年後,母親回到印尼,興奮的心情我都被沾染了,他回到家鄉,到處吃,到處喝,好像和他自己的身體再度重逢,卻發現,自己的印尼文也忘的差不多。

母親回到台灣之後,由於之前的教育不足,只好從小學補校開始學起,難學的中文,讓他學到小學畢業就停了。可是母親是個喜愛學習的人,原本他可以從印尼文中吸收到各種文化經驗,卻因為想像的『中華文化』而被迫歇止。

有時,我看著母親一字一字爬者電腦,艱難低選者中文字時,常不自覺得感傷了起來,到底是誰讓母親這樣的辛苦,想像的文化卻箝制一生的發展,如果當時他能用印尼文去學習,今天的他不知能遨遊多少不同的世界。

5 意見:

熊窩 提到...

意見是︿︿

匿名 提到...

在試試看

kejo 提到...

這篇太好了

匿名 提到...

哈哈,請盡快繼續寫,我要看我要看。

Nawu 提到...


這篇文章讓我想到
我對於高中時期來到美國求學的台灣留學生,曾經有的一些想法.

我感覺, 那個時候的小孩正是要發展思考以及可以開始較大量閱讀的年紀(如果環境可以的話), 可是如果來到了美國, 無法利用原來已經運用自如的語言來進行大量的溝通、思考以及閱讀, 反而必須投注大量的心力來學習第二語言,而且主要是對話模式的學習. 這樣強調學好英文並且非得生活溝通面向開始的的模式, 或許雖然最後可以達到掌握兩種語言來做一般溝通的狀態,但我有點好奇的是, 在青少年這個建構自我的階段, 失去用一種自己已經熟悉的來與自己相處以及成長的機會, 對於他們未來的整體發展會產生甚麼影響, 還有他們是怎麼看待, 還有他們的腦是怎麼在運用這兩種語言工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