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崩潰中的德國公立大學
二十五歲的詹司。卑麼(Jens Bemme),要用行動來打破德國教育的僵局。現在正在德列斯敦主修交通經濟的他,準備每學期付給學校一百歐元,條件是,薩課森邦政府不可以繼續減少對教育的開支。剛加入綠黨的卑麼說,「我們剛剛打破一項禁忌。而且我們準備繼續付學費。」
付學費是禁忌?這對我們在台灣的人是很奇怪的事,在德國卻是事實。原因為德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憲法明令學生不用繳學費,且德國的大部分大學為公立,私立大學微乎其微。現任總理施若德(Schroeder)在今年年初威瑪會議後,堅決的表示他絕不可能開惡例,大學繳學費的事免談。德國教育部長愛得家。布爾曼 (Eldelgard Bulmahn)也表示,「要繳學費在我任內辦不到。因為繳學費這件事違反社會公義,使得窮困學生沒有能力升學。」
可是現在德國教育的事實是,除了省,還是省。我畢業的柏林自由大學物理系教授佛爾斯特曼(Forstmann)說,「在兩德統一前我都可以有兩三個博士後研究員幫忙工作,現在可能連半個都要不到。」柏林政府決定砍掉大學總共七億五千萬歐元預算,折合台幣三百億。薩克斯邦決定要縮減百分之五的研究預算。柏林自由大學歷史系教授烏爾蘇拉。列門庫爾(Ursula Lehmkuhl)有感而發,「在這樣下去,十年後德國的研究會降到第三世界國家的水準。」
這樣的說法一點都不誇張,現在的德國大學,幾百個人搶修一門課不在少數,由於經費有限,所以圖書館開門時間短而有限制,管內書刊也無法齊全,電子期刊動輒因為沒繳錢被停用,實驗室無法提供完整的研究器材,研究費用遭刪減,電腦也不敷學生需求。
再加上因為學習免費,又有很多福利,許多人根本就不想畢業。每學期只要註冊,就享有車票,電影,博物館半價優惠,還可以吃半價的學校餐廳,加上學生便宜的住房,這樣的優惠,讓德國學生畢業的平均年齡高達二十六歲,比歐洲平均二十三歲高出許多。而教授也不太受到監督,學生對於教授的意見很多,覺得他們根本不重視教學,原因歸於公立大學沒有招收學生的壓力和競爭,教的好不好意義並不大。
難怪連副總理兼外交部長費雪也反對總理的意見,他強調,「我不認為這樣不繳學費的政策可以持續下去。」
學生們已經都看不下去,紛紛走上街頭。一群學生赤身裸體在柏林街頭遊行,身上寫著「裸體是事實。」,藉以諷刺德國政府對學生的剝削。在慕尼黑,學生演出行動劇,用分食一塊叫做「教育資源」的大餅,暗指德國政府不開源,只節流。哥廷根大學的學生,架了一個小帳棚,裡面擠了兩個大男人,嘲諷德國政府的資源分配不足。學生的情緒已經沸騰。
但施若德總理對事情的掌握,和學生學者的反應並不一致。他宣稱要在二零一零年之前,讓德國十所大學成為世界名校,可以和哈佛史丹佛媲美。但是要如何做,施若德保持神秘的笑容,只暗指他會想辦法把錢挪到十所大學內,至於怎麼挪,笑容還是一樣神秘。
德國要有像哈佛史丹佛的大學,這可能是學者的夢。可是要靠者政府在現有的財政危機中,在撥出錢來辦學,很多學者都不斷搖頭。慕尼黑科技大學校長賀曼就指出,現在唯一有的辦法就是授權給每個大學自行決定,是否要繳學費。慕尼黑科技大學要在下學期數學和化學系試辦這項措施。他們引鑑美國大學的作法,將學生繳的學費公平的用在學生上,像是聘請國際知名學者講學,增加助教人數。學生會因為要繳學費,所以更認真,也會有更多的要求。學校因為要吸引學生,所以辦學會更認真,教授也要有充分的準備。這些都一一指向德國大學教育的缺點。
在美國,國際名校大部分都是私立學校,學費昂貴。但他們也利用獎學金來吸引程度好的學生,並在教育資源上投資,美國好大學平均三十個學生分配到一個教授,但德國卻是五十比一。
在國際上,很多國家的例子可以做為德國的借鏡。像澳洲對於國際學生和本國學生收的學費就不同。因為有很多亞洲鄰境富國,向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等,國際學生絡繹不絕的到澳洲學習,每年繳交兩萬四澳幣(折合台幣六十萬上下),但本國學生只繳交三分之一。政府把學校當作商品,一定要有好的服務,他們發現這些國際學生也非常挑剔,常常對學校發出不滿之詞,但也間接改進學校措施,辦好教學。
英國也開始上漲學費,一九九八年每個學生要繳交一一二五英鎊(合台幣六萬上下),研究所繳的更多。首相布萊爾計畫,到了二零零六年,每人每年要繳交三千英鎊(合台幣十六萬上下)。學費昂貴的魏爾魏科克大學(Warwick University)的校長微笑的說,「我們要成為英國的麻省理工學院。你看,我們有聰明的學生,有企圖心的研究員,一流的研究,光是企業界一年就投資三億英鎊在學校的研究。」
魏爾魏科大學對於教學特別嚴謹,研究也要以實用為主,每年特別選出一名魏爾魏科獎得主,來鼓勵學生學習。但他們也不願優秀學生因為沒錢而不能就讀該校,每年有三分之一的經費用做獎學金,學生只要表現優良,就有機會繼續就讀。
這些證據在在顯示出,大學生自己繳交學費,是改善學校最直接根本的辦法。但如何繳學費?如何才能讓家境不良的學生還是可以升學?慕尼黑科技大學校長賀曼指出,學費的制訂一定要有原則,像是社會條件不佳的學生,有機會得到補助,在生活上也要有一定條件,不是過著清貧生活,他們也不贊成像美國一樣,學生為了繳學費去打工,在學業上無法專心。學校也要有自主權,自行決定如何運用學費,最後是,政府機關絕不可以拿學費去補其他和教育無關的財政漏洞。只有這些條件都成立,學校才能去收學費。
漢堡市議員約克‧得格(Joerg Draeger),根據上面的原則提出一個方案,建議學生每年繳交兩千五百歐元(合台幣十萬),但這筆錢可以在學生畢業找到工作後繳交。每年政府還借給學生一筆安家費,大約四千歐元(十六萬台幣左右),在畢業後一併分期付款還債。如果學生每年賺超過三萬七千歐元(合台幣一百四十八萬)以上,才要每月負擔兩百五到三百歐元的分期,共繳交十三年。這樣的財政規劃,每年可以帶來三百五十億歐元的額外收入。
但這樣的規劃因為德國總理的搖搖頭而短期不可行。
看來,德國總理施若德可能會因為教育問題而焦頭爛額。上次大選時因為德國突然發生水災,而使民調落後的施若德反敗為勝,小贏對手。這次教育問題卻不是那麼好處理,學生和學者對他的怨言是越來越多。但在收不收學費之間,卻觸到社民黨(SPD)的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似乎是無法短期之內調整。學者只盼,德國大法官能夠釋憲成功,讓大學可以自主徵收學費,避免大學崩潰。而我們這些要在德國政府底下工作的研究人員,只能暗暗祈禱,研究經費不要再短缺了吧。
參考資料
鏡報(DER SPIEGEL) Nr 3 2004/01/12
TITEL GEIST GEGEN GEBUEHR
@這篇是前年年的舊文,今年已經很多邦開始每學期收費,德國教育收費政策開始改變。
2007年2月9日 星期五
錢進大學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1 意見:
在台灣在職班學生 依各學分要5千多元
受教育的權利好像是有錢人才有的權利
看看德國 在看看台灣 真不知道要說啥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