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教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教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8年5月11日 星期日

總統不讀書




最近巴紐案,搞得綠營人心惶惶,藍營樂不可支,我卻有點輕鬆起來的感覺。




綠營選舉完之後,大家拼命檢討,檢討來檢討去就好像要向選民,不應該說統媒藍營卑躬屈膝,總之就是要先打自己滿地找牙,直到媒體滿意,說民進黨諸位賤民可以起身,大家才要爬起來。應該說還好出了這個巴紐案,終於,民進黨的檢討,可以檢討到真實的問題。

這幾年到底民進黨出了什麼問題,很多人都不注意到邱義仁的角色,可是很詭異的是,在這扁政府換了這麼多人之後,邱義仁卻永遠在那幾個職位調來調去,不是國安會秘書長就是總統府秘書長,直到最近的行政院副院長。這些角色都不用出席媒體,不用常被監督,卻扮演了扁政府的要角,甚至因此讓李扁不合,長扁心結更深,害倒台聯,總之,他的角色,很令人遐想。新台灣週刊在六三三期有很深入的解剖,我的目的不在於邱義仁的問題,反正大家去看新台灣週刊六三三期,自己再去細想應該就有答案。

六三三期有一篇文章講阿扁的外交政策,對邱義仁是言聽計從,其中引了這一段話

曾經在府院高層與邱義仁有過共事經驗、非新潮流系統的青壯派人士認為,「阿扁這八年以來,是透過邱義仁的眼睛來看這個世界,阿扁缺乏對國際、外交、軍事等事務的認知,也沒有時間和心力自己自修,不像李登輝會找時間自己研究,阿扁都是靠邱義仁所提點的步驟和重點,逐一擘畫民進黨政府的外交與國防思維」。

其實這一段話,為了阿扁這八年政策的失誤下了註腳。他因為沒有進修,講白了點,就是不讀書,然後沒有自信執政,所以依賴邱義仁,對他言聽計從,埋下日後台派分裂的因子。邱義仁因為相信馬克思主義,主張鬥爭哲學,所以對內鬥得很兇,鬥走李登輝,甚至要阿扁保持恐怖平衡,這些都讓民進黨受傷不已。

一個不讀書,造成沒有執政的自信,結果可以導致民進黨潰散至今,實在讓人訝異不已。可是仔細思考一下,陳水扁在這八年來,的確沒有什麼有讀書的建議。李登輝不用說,他那武士道的精神,還有奧之細道都耳熟能詳,謝長廷也不惶多讓,他找時間靜下來讀書都是有名的,最近我看他的部落格,他連阿巴斯的電影都知道,的確讓我吃驚,阿巴斯的電影以安靜聞名,政治人物有幾個人能看下去都還要問一下,他卻可以和星光傳奇比較。唯有阿扁,卻很少讓我有驚人之聽,聽到他說話大部分都是什麼『他作十二年也沒辦到』的揶揄之語。(指李登輝十二年也辦不到改國號。)

很多台灣人也不愛讀書,愛熱鬧。愛熱鬧沒啥不好,卻太愛,結果每天吃飯一定要配新聞台,新聞台除了不公正也愛SNG,弄的大家人心惶惶。我常在想,如果把看新聞台的時間拿來看書,會不會大家精神狀況好一點。阿扁算是九零年代中的媒體新聞人物,當初媒體為了反李登輝,連帶的就對阿扁相當禮讓良好,而且他領袖魅力十足,講話具有煽動性,大家都很愛他去站台。當選總統之後,他還是很愛在群眾面前,這次立委選舉,他一肩扛下輔選大責,跑來這麼多場演講,結果群眾也不太領情,立委還是大敗。我就在想,如果他拿那些時間來讀點書,多研究外交政策,會不會巴紐案他會小心點。不過至少不會這麼依賴邱義仁,多找些人問些話,也許會有幫助。

謝長廷算是讀書多的,這連Freddy都很讚賞,卻因此講話比較沒有阿扁那樣的霸氣,講話也多讓人聽不懂。這次選總統,他因此吃了很多虧。我想愛熱鬧的台灣人應該不太喜歡他,說起話來不乾脆講理多。但他現在每字每句都針對重點。他講清廉,就講到程序正義,沒習慣思辨的人以為他不要清廉,其實他是要集結對抗媒體力量,不要隨媒體起舞。他的話語裡很多意思,民進黨以清廉起家,因此,就高標準,起訴就要人退黨。但起訴不是犯罪啊,因此藍營可以配合檢調,起訴綠營,再來配合統媒,羅織入罪。所以要把程序正義當成教育,這在歐美日本是常識,在台灣大家卻迷迷糊糊。你看我講這程序正義就講好久,有讀書的人卻面臨這種困境,很多事要講很久,沒有讀書的聽眾會不耐煩,他們寧願去看SNG,聽記者問你家死了人你難不難過,簡單明瞭又好懂。


想到謝長廷就想到我的政治啟蒙老師,李永幟教授的牽手中文教授方瑜。我們大一時她除了講好聽的史記,講老子之外,還講印度神話,講了好幾節課。重點是他還會跟我們說,在黨外時代他們去聽謝長廷演講,下者大雨,大家撐者傘,卻捨不得離開,眼淚一直掉。一個教我們讀書的老師,可以談者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連到台灣的命運。這樣的老師,卻被謝長廷感動得掉淚。

因此,台灣的總統,除了李登輝這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之外,只要是台灣選的,都是不讀書的,陳水扁是,馬英九更糟。財訊雜誌有一期講到藍營組織教授們去幫馬英九上課,馬英九笨到根本就吸收不了,很多教授受不了就放棄了。那他的下場應該比阿扁還慘。他現在的藏鏡人是金普聰,結果這位金先生可以比邱義仁還厲害,至少邱撐了八年才曝光,金先生一開始就跟人吵架吵不完,氣得詹啟賢不幹了。而且金先生也只懂媒體,懂操縱形象,我看政治外交他也不行,馬要怎麼幹下去,真是個問題。台灣的選民被媒體操縱,選出來的都是媒體王子,我想原因也是大部分人不讀書。

在一個讀書風氣盛行的國家,電視大部分都不好看,德國就是一例,他們的電視難看死了,很多家庭,學生都不看電視,有時間寧願拿來看書,看電影,出外踏青。其實德國還不算讀書風氣盛的,北歐更加一等,芬蘭算是從小教育都在培養讀書的,他們鼓勵學生讀書,也讀好書。因此,這些國家政治都很穩定,也培養出很好的政治環境。

德國很好玩,前一任總理施若德,也是媒體起家,甚至在大選中,他因為有媒體說他染頭髮要告人家,結果不了了之。這位重視形象的前總理,講話也很少聽到他講到讀書,卻對中國俄國百般討好,選完卻發現他在任內遷了一條從俄國來的油管,現在去當石油公司總裁去了。我想德國人受不了這位媒體大師,選了一個質樸不得了得梅可爾,他的髮型曾被選為名人中最差的,他的不重形象倒是可見一般。這位說話也不太激昂的總理,選舉時吃了不少虧。不過德國人福氣很好,不,應該是說因為有讀書所以有福報,這位前物理學家,可是讀書讀很多的,他最近重視全球暖化議題,我簡直不敢相信他是保守派基民黨的主席,都比綠黨還綠。我去年聽了一場暖化的演講,主講者就是梅可爾的暖化顧問,他可是全世界跑遍,替梅可爾當說客,要大家住意暖化問題,梅可爾注意暖化問題可見一般。她用暖化議題,巧妙的把德國的地位在歐盟提到了一個高峰,甚至要帶動第三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機器帶動生產,第二次工業革命電腦促進溝通,第三次工業革命卻是能源革命,誰掌握了誰就掌握下一波的經濟,更掌握人類生存。更遑論她注眾人權,在德國接見達賴,在中國接見禁書『中國農民問題』作者。這位讀書讀很多的梅可爾,得到讀書讀不少的德國人敬重,現在民調超越對手百分之五十。

要讓一個人開始讀書,享受讀書,光在媒體要大家讀書,根本就沒有用。要讓人享受讀書的樂趣,就要讓人在讀書時產生腦啡,這樣就會上癮了。但是台灣的教育,大家拿到書就想到學校考試,甚至想到老師的棍子,哪會有腦啡,沒漏尿就很萬幸了。更遑論馬上之後還要增加文言文的比重,文言文一增加,學生想到讀書就一定想到看不懂的天書,那要增加腦啡,我看比登天還難。要讓學生有興趣讀書,一定要把評量制度徹底改變,現行的考試制度,其實是最大兇手。北北基要回到一綱一本,更是扼殺閱讀課外書的最好方法。德國學生在平常,並不常評量,只有在最後的一年,才有所謂的Abitur,這一年中老師會評量學生,用老師評量的成績可以去申請大學。而閱讀,是老師評量的重要一環。學生在這十三年的學習過程中,被鼓勵讀書,自我學習,讀書的習慣就在少考試的環境下養成。

總之,在台灣的封閉教育環境下,我看不到這種惡魔循環的解答。連基測這種評量方式,不變的老師,還是可以繼續用棍棒體罰考試弄壞學生讀書的胃口。其實我們來作個調查,有多少老師還保有讀書的樂趣?這也可以解答出,我們將在總統不讀書的夢靨,哪時要逃出,就看哪時我們會有越來越多喜愛讀書的國民了。

天佑台灣

Read More......

2007年6月16日 星期六

人本體罰問卷



台灣立法通過體罰為違法,人本在六月初公布一項體罰問卷,先在這節錄一些,讓大家參考。


(一) 整體體罰率
2007年的體罰率是52.8%,比起2005年的64%,很明顯是下降了。以全國國中小275萬學生來說,也就是在全國,有145萬學生在校被體罰。假使這些學生手牽手,已經可以繞台灣兩圈了。

假使我們將罰站不計入體罰,包括十分鐘以內與十分鐘以上的皆不計入,那麼2007年的體罰率將驟降為39.7%,比起2005年的62.8%大幅下降了23.1%。

這數字隱含了重要意義。立法的通過,促使我們的校園,正在轉型。在這個過渡期裡,被打的學生減少了,被罰站的學生增加了,這不正就表示我們的教師在尋找一個『比較不那麼違法』的方式,也表示他/她們有能力放棄『打學生』的。

(二) 學生遭受哪些體罰
1.23.4%的學生被教師用手或棍子打。比起以往數據(47.7%)降低了,但仍是有64萬學生被用手或棍子打。另外有8.2%的學生被掐、被捏、被擰。

2.2.7%的學生被教師要求打自己或是打同學。而有1.2%的學生被打耳光,也就是三萬學生曾在本學期被打耳光。

3.前四項,都是很直接的『打』身體,很直接的侵犯,更是公然違法。整個來講,有27.3%的學生,遭受這一類的體罰。比起前年的51.0%,確實下降了,實在是一種鼓舞,但卻無法令人欣喜寬心。因為還有75萬中小學生被打。在任何地方,公司、機關、社團,假使其中有人以這種侵犯別人身體的方式,遂其規範、管教、管理,恐怕早就被提告、反擊、公諸於世眾人唾之。但這75萬學生,卻在校園裡,承受這些無理違法的對待。各界實應關注此事,加速將『打』驅離校園。

4.35%的學生在本學期被罰站(以罰超過十分鐘者計)。也就是有96萬的學生被罰站,這樣的人口,可以組成兩個盧森堡大公國。2007年的比率比起2005年的9.7%,明顯上升許多。
雖然打下降了,但罰站增加很多。


5.11.8%的學生被罰交互蹲跳、青蛙跳。這是極具危險性的體罰,前年便有三例因為學生被罰交互蹲跳,導致肌肉溶血症,而向國家申請國家賠償。(附件)其中還有學生被罰交互蹲跳後,被送到加護病房,十天後才脫離險境。即使有例在前,足以為鑑,仍有32萬學生,被罰交互蹲跳與青蛙跳。

6.15%的學生被剝奪生理需求,包括禁止吃飯、喝水、下課、上廁所、休假等等。這些都不需教師直接動手,但卻都會造成學生身心受到傷害。而被罰跪、罰半蹲等持續某種姿勢或動作的學生,計有8.9%

(三)學生遭受哪些惡性處罰
除了體罰之外,校園裡還存在一些惡性處罰。

7.6%的學生被言語羞辱;4.8%的學生被孤立;5.1%的學生被迫當眾出醜。這些項目,並不列入體罰,但其傷害,絕對不會比體罰低,甚至惡性更大。在表皮上不會看到,不代表沒有成傷,這是一種烙在心上的傷痕。比率較2005年降低一點,但也代表有20萬學生在學校被老師羞辱;13萬學生在學校被老師孤立;14萬學生被迫當眾出醜。

(四)學生被體罰的次數

被罰次數超過七次的有10.3%,約有28萬學生。重複地罰同一個學生,這樣罰的作用究竟會是什麼?如果老師能夠在思惟上可以多用『他怎麼了?』取代『他不可以這樣』,體罰率不但可以降低,管教也將更有功效。

(五)學生周圍有多少人會體罰

63.5%的學生看過不到一半的老師會體罰, 13.4%的學生,看過一半的老師會體罰,再加上都沒見過老師體罰的學生有14.8%,我們可以說在校園有一大部分的的老師,並不會體罰。如此說來,校園當中可以發揮的正面力量應該不在少數,只在於作為了。

(六)被體罰的原因

被體罰的原因,仍是以遲到、吵鬧、上課說話、儀容不整、忘記帶東西..以及考試成績不好、上課不專心、未交功課等等這些要求為主。事實上學校教育的存在本來就是為了協助未成年者在行為上能邁向成熟,在智識上能有所增長。教師的專業自主與管教權,也是因此而生。處理此類問題,應該是教師提升專業,並有提供教育的能力,而非要學生自己學好。如果教師更懂得如何正向處理學生行為,以及提升教學,或可避免採取體罰。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狀況是高達23.4%的孩子因為連坐法被罰。這讓學生感到最冤枉的了。為什麼必須因為他人犯錯,連帶受罰呢?別人犯錯,又關他什麼事呢?他又不是老師。這種連坐法的文化,極不可取。

(七)學生在校園裡看到過的體罰

有79.5%的學生在校園裡看到同學被體罰。有49.4%的學生在學校看到同學被教師直接打身體。

有學生在校受到體罰,就會有其他同學目睹。只要校園裡有體罰存在,看過體罰的學生,一定遠超過受到體罰的學生。然而,只是看到,就可以從體罰的影響裡全身而退嗎?在兒童虐待的工作裡,『目睹兒』(雖未被直接施暴,但看到暴力加諸在他人身上)是現在極重要的工作面向,人們也認識到目睹暴力形同暴力的受害者。教育部與教育局應投入資源,務使校園成為正向的校園。

(八)校長會體罰嗎?

根據此次問卷調查,有2.8%的學生回答校長會體罰。校長如果帶頭違法,對校風之影響當然十分巨大。因之比例雖然低,但是很値得深入追究,具體查察。我們檢視原始問卷,看到有22個學校的校長會體罰學生,而且學生具體說明了體罰的方式。本會正審慎查證中,若查證屬實,將請教育主管機關追究相關責任。

二、各縣市的學生受體罰情形

(一)依體罰率來看縣市狀況

2007年體罰率最低的縣市,是台北市。在上一次的調查中,台北市也是體罰率較低的縣市。台北市一直很明確地表達零體罰的立場,常常有宣示,相關動作也都不斷,再加上家長意識高,監督較深入。體罰率降低。日前傳出台北市打算自擬管教學生規則,事實上,與其自擬規則,不如自辦正面管教之研習,讓台北市的教育不只無惡,而能為善。

有三個縣市的體罰率上升了,分別是雲林縣、宜蘭縣、以及台南縣。在普遍下降趨勢裡,她們的上升顯得更突出。

另外有大幅進步,也就是體罰率下降的縣市,包括2005年體罰率最高的台東縣,今年降幅為36.8%;而桃園縣、南投縣、彰化縣的降幅也超過20%。

* 表示排名有進步

打的比率最高的是屏東縣。兩次調查,屏東縣的體罰率都是屬於比較高的。
打的比率第二高的是台中縣,台中縣的體罰率也是今年最高的,在上一次的調查台中縣的體罰率是第三高的。一直處於體罰率高的狀況,不知道台中縣政府是否有感知?但台中縣的學生們可都承受到了。

在這一次的調查中,有59%的國中生受過體罰,有49.6%的國小生受過體罰。國中生受體罰的比率一向比國小生高。課業壓力、對青少年的疑慮、都是可能原因。只是,如果體罰的方式有效,為什麼國中體罰率還要比國小高呢?不是應該在小學就已經學乖了嗎?還是體罰只是一種教師的習慣,跟小孩本身的變化與特質並無關連?

假使環境與教師的能力沒有改變,每年的國中新生裡,就要再增加三萬人被體罰。

(二) 國中生與國小生所遭受的惡性處罰


  方式 人次 百分比
惡性處罰
 
  孤立學生 85 4.7%
令學生當眾出醜 84 4.6%
言語羞辱 102 5.6%


  方式 人次 百分比
惡性處罰
 
  孤立學生 49 5.1%
令學生當眾出醜 59 6.1%
言語羞辱 108 11.2%

從表看來,國中生遭受言語羞辱的比例11.2%明顯高於國小生5.6%。

(三) 國中生與國小生被體罰的原因

無論國中或是國小,被體罰的主要原因還是考試成績不好、上課不專心等學業上不符要求,或是遲到、吵鬧、儀容不整等規定問題。國中的比率看起來比較高,應該是跟國中體罰率比國小體罰率高有關。這樣看來,國中部分,因為『與同學吵架跟打架』而被體罰的比率便顯得低了。

但國中生被體罰的原因中,有一個明顯高於國小生,就是不服勸導、頂撞師長、對老師態度不佳等。國中生的比率幾乎是國小生的兩倍。難道是被羞辱的多,所以也就不服管教、頂撞師長的多嗎?

四、學生看待體罰

(一)有多少學生知道立法禁止體罰

有71.7%的學生表示她/他們知道已經通過立法。比起前幾年的比率,大幅增長。媒體應是扮演重要腳色。

(二)體罰既已違法,如果面對體罰,學生怎麼想

整體而言,有73.4%的學生選擇接受體罰,僅有10.5.%的學生拒絕體罰。

有44.7%的學生願意接受體罰的原因是因為他認為老師體罰是為他好。這其實是很熟悉的一句話『我打你是為你好(不然我也很麻煩啊)』。這種話的宣傳效果還蠻好的,足以掩蓋對於事情真相的了解。為學生好,也要用好的方式;不能用目的的正當性,掩蓋手段的傷害性。

另外有7.7%的學生是怕老師生氣,有7.5%的學生是不知從何拒絕,所以只好接受體罰。零體罰的難題,不應丟給學生承受。要如何辦到不體罰,是教師的責任,不是學生的負擔。

教育部與教育局仍應加強對學生的宣導,讓學生清楚體罰是違法的,並知道有什麼機制可以維護她/他們的權益。

(三)體罰有效嗎

當我們詢問到「那些『你認為該被打的同學』被打過後有沒有變好?」,44.3%的受訪學生明確表示『沒有』,20.2%的學生不能確定有無變好,而有28.6%的受訪學生認為變好了。

而這一題回答『沒有應該被打的同學』的比例極低。只有3.8%

九成以上的學生在心目中還是有“該打”的同學,然而她/他們當中有四成以上並不認為體罰有效。

(四)面對被冤枉的處罰

有24.3%的學生曾經被處罰,而覺得冤枉。當我們再詢問到『怎麼辦』時,大部分都是沒有回答。沒有怎麼辦,就是自己吞進去了。學生可以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校園要發展解決問題的機制。應該建立公開公正公信的申訴機制,提供學生正式申訴或是一吐冤屈。

參、我們的訴求:

一、 各縣市首長應將『協助教師發展正面管教能力』列為該縣市教育局長之
工作績效指標。
二、 教育部應將各縣市政府協助教師發展正面管教能力之工作列為地方教
育視導重點,並訂定鼓勵辦法。
三、 教育部與教育局應加強對學生及家長的宣導,宣導內容應包括:
體罰是違法的、學生可拒絕體罰、如遭受體罰可提出申訴,並應說明申訴機制。
四、各級政府應督導所屬學校儘速成立申訴評議委員會,提供學生有效公平之申訴管道。
五、教育部應檢視所有表彰教師之機制,並明令有體罰行為之教師不得角逐任何表彰優良教師之獎項。
六、教育部應該清楚宣示立場,所公佈之配套措施,不得為體罰留後路。
七、各縣市如訂定輔導與管教辦法之範本,亦不得為體罰開後門,以免該縣市教師有所誤會。



肆、我們的行動

即日起徵求“杜絕校園體罰督察員”,與本會共同督察各校落實零體罰


Read More......

2007年6月9日 星期六

廣告時間

既然作為人本地下幕僚,廣告一定要打的。


第一個是台灣史的課程,這個我都很想回台灣去上呢。

(請點圖片,可以看到放大的圖片。)


台北梯 http://hef.yam.org.tw/history/index.php?page=taipei

台南梯 http://hef.yam.org.tw/history/index.php?page=tainan



第二個是正面管教教師研習營,哈,我已經報了一個,送給我當老師的哥哥。香菇老師,不知你有沒興趣勒??







Read More......

2007年6月3日 星期日

逐水草牧羊的農業部長


印度的兒童議會

晚間學校一片鬧烘烘,大家坐在位置上,正在討論學校和地區缺少了什麼。女孩們怯生生站起來發言。『最近,地區水實在很少了,放羊的地方要找很久才找的到。』,『我們的紙筆都不夠用,燈光也越來越缺乏。』一個小女孩扭者手站了起來,『說實在,我們實在什麼都缺。』


認真抄寫問題的女孩Neraj Jath,現年十三歲,白天的他必須趕牛羊找尋草地,再來要回家做飯,晚上他必須要趕到夜間學校進修,但她有個特殊的身份,他是Rajasthan 當地兒童議會選出來的農業部長。今天晚上的聚會,是為了每個月一次的議會,提供當地問題而舉行,Neraj明天將要做五個小時的車,到議會集會的地方,尋找問題解決的方案。

Rajasthan位於印度西北部,是印度最貧窮的地區之一,當地的女孩幾乎無法上學,只能幫者家人趕牛羊。而這幾年來,地方乾旱不斷,水源問題幾乎斷絕許多家庭生計。在這麼貧困的條件下,有一個不可思議的計畫正在進行。為了讓當地的孩童學習民主和法律,兒童議會就此成立。這個計畫起源於七零年代,為了解決當地文盲問題,UNESCO和印度政府規劃了『赤腳學校』,提供當地無法就學的孩童在晚間進行課程,學習閱讀和寫作,也增加生活的知識。二十五年後,印度總共成立的一百五十個赤腳學校,三千多個學生受惠,NERAJ也是其中之一。而在每個地區,都成立兒童議會,選取總理和個個部長,大人們只在旁協助,很多事情都要靠兒童們自己達成。

對NERAJ來說,最難的就是說服大人們聽取女孩們的意見,因為傳統中,女孩是沒有發言權的。但NERAJ卻得到家人完全的支持,他是他們家唯一會讀會寫的成員,也是唯一不會膽怯,害怕跟人交談的成員。身為農業部長,他正在寫一封信給當地的獸醫,要請他來學校教導驅趕牛羊的女孩們關於動物的知識。信已經寄出,獸醫請他到他家附近討論上課的可行性,JERAJ隻身前往之後,終於敲定了獸醫上課的時間,和一連串的課程。

這樣的勇氣在當地的女孩們來說是很困難的,『當了農業部長之後,我克服了膽怯的問題,再也不怕跟大人們交談,也認真的考慮我們村子的大小問題。』這樣的自我認識和自信,不只發生在NERAJ身上,當上總理的女孩,也談到這樣的改變:『當了總理之後,我開始有了自信,也對自己有了全盤的思考和認識,我真希望所有的女孩都能有我這番的自信。』而這樣的自信,對NERAJ而言,不只是對自己有影響,也影響到鄰居,甚至整個州。

首先要解決水患問題,NERAJ提出了挖地建造水箱儲存雨水,這個建議馬上被父母採行,並說服鄰居一起實行。這時她有在議會提出建照水井,並且不分階級,都可以來採水的建議。因為在印度很多地區,種姓制度還是深植人心,常常階級比較高的人取得地下水容易,但階級低的卻相當困難。而整個地區,必須開始思考儲水,節水,挖水井,建儲水池,這些都需要教育。到底怎樣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這是NERAJ思考的問題。

這樣的問題,在他參觀玩木偶劇團之後,突然靈光一閃。如果木偶團能夠設計有趣的劇本,在劇本裡加入教育節約用水,和建造儲水池的方式,那不是暨生動又可以快速的傳達訊息?但這樣的建議,必須得到村裡的同意,而這些有決定權的大人們,又怎麼會聽一個小女孩的話呢?

首先她先在兒童議會得到大家的一致同意,接者NERAJ在空餘時間一個一個的村莊拜訪,在她的詳細說明之下,很意外的得到很多人的讚許和同意,木偶團終於造訪村莊,讓NERAJ的計畫得以成行。

『我們要感謝兒童議會的農業部長NERAJ,要不是他辛勤的奔波,也不會有這麼棒的機會讓我們在這表演給大家看,NERAJ,NERAJ,你在哪裡?』這頭呼喊者NERAJ的名字,NERAJ害羞的走了出來,大家一致的給了她掌聲。對NERAJ來說,能幫大家解決問題,是最快樂的事了,但有了這麼好的機會,NERAJ也要拉者她的朋友,在布偶戲完後,來到舞台前,唱歌給大家聽。

ARTE:360 GEO Reportage 05.27.2007 Kinder Parlament in Rajasthan .

Read More......

2007年5月1日 星期二

男孩危機

寄件者 Prag0406-0408


畢勒菲得完全中學(Bielefelder Gesamtschule)八年級的教室正上演一齣好戲:電腦完全被破壞,教室的櫃子也被拆的體無完膚。幾個肇事的男學生,還一副若無其事的大加評論,「是啊,我們只是超級好動而已」。教室的另一邊,一個男孩抓著同伴的衣領,試圖將他往牆壁推去。




這樣的好戲,在德國的中學已經習以為常,每天都在上演。男孩,在學校已經成為頭痛的代名詞,不光是破壞力超強,學習也每下愈況。被醫生判定為注意力無法集中症候群(ADHS)的學生,男孩是女孩的三倍;閱讀困難的學生中大部分都是男性;在教室搗亂的學生,百分之九十都是男孩;患有學習困難的學生,百分之七十五是男生。

德國中學生要申請大學前,必須進修一年,稱為Abitur。1896年,第一個女孩通過Abitur,距今只不過是一百多年。1992年後,女孩通過 Abitur的人數已經超過男生,而且成績遠遠超越男孩。相反的,中學留級的學生絕大部分男孩,去年一整年就有150000人,比女孩多了三分之一。愈是挑戰性愈高的學校,女孩表現愈佳,反之,不能完成學業者,以男生居多。

不只如此,在各個國際評鑑,女生的評比也比男生來的優秀。女孩在生物和化學的表現,已經超出男生,數學還差一些些,可是在語言閱讀方面,卻大大的超越男孩。只有在物理學上,男孩還是表現較為突出。

「男孩危機儼然形成」,馬德堡萊布尼茲學院神經科主任說道。「再這樣下去我們將有一大群等待社會救濟的人」。事情的嚴重性,已經引起政府注意,聯邦議會 (Bundestag)準備召開攸關青年權益的會議,其中拯救男孩危機是最重要的議題。因為根據統計,從學校退學的學生,距離領社會救濟不遠,這些男孩也將成為婚姻市場的弱勢。

德國的中學老師,不得不承認,學校對男孩歧視。慕尼黑市立中學青年輔導人員表示,「我們對女孩較好,因為他們讓我們的生活容易許多。你看,女孩們不搗亂,寫的字清晰可辨,又常常幫老師們辦活動,是老師的好幫手。」有些男孩因為在男女合校中受不了歧視,只好到德國最後一間男校報到。女孩們雖然也有一些心理問題要處理,像是厭食或是憂鬱症,但總體來說是很好的學生,不像男生們,總愛胡搞。畢勒菲得完全中學的輔導老師波爾特(Boldt)表示,「安靜的女學生當然會受到喜愛,總比一些愛在別人身上用筆畫來刺去,像是在馬戲團表演的男學生好的多。就是這些態度的差異,造成學習的優劣,我倒不覺得男孩和女孩的智商有任何高下之分」。

如果男孩真的沒有比較笨,為何他們總是在學校表現的比較差?為何他們在學校的適應能力如此之弱?而且反叛的要命?

基礎生物學研究開啟了瞭解男女大不同的因素,尤其是九零年代開始的生物科技,更讓人明瞭,男人和女人基因上的差異,如何影響到學習。科學家漸漸瞭解,性別的發展,包含賀爾蒙和神經交互作用,遺傳和教育相互影響,缺一不可。

來自四十幾個國家的兒童,同時受教於漢堡市國際兒童幼稚園。休息時間一到,大部分的女孩在沙盒旁玩了起來,而男孩全跑到足球場廝殺一場。幼稚園園長尼克。羅奈(Nick Ronai)看過幾百場這樣的戲,他表示,「女孩們可以自己玩個不停,男孩從小到七歲大,卻喜歡和別人比誰的力氣大。而且不分種族,南非的男孩和挪威的男孩,都對角力充滿興趣。」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伊連諾。麥可比(Eleanor Maccoby)研究男女孩差異長達二十年。位於史丹佛大學兒童遊戲室內,伊連諾利用隱藏式照相機,忠實記錄兒童的遊戲行為。她發現,男孩和女孩採取不同的遊戲策略:女孩喜歡合作,男孩希望主導。

就算是新生兒,也早就知道自己的性別。女寶寶很早就對聲音有反應,甚至會尋找目光的接觸,然而男孩手上拿到東西就撕。十四個月大的男孩就會盯著大卡車和玩具槍看,女孩則喜歡看娃娃和泰迪熊。等到小孩越長越大,性別差異也越明顯,在和孩童的文字遊戲中,女孩對於『血拼』或是『家庭』這樣社會性的字眼,會反覆不停的變化和應用,而男孩喜歡『印地安人』『獅子』和『騎士』,對於對抗和階級著迷不已。

動物學家在靈長類的研究中,已經看到這樣的發展。倫敦英國城市大學研究員梅立沙‧漢司(Melissa Hines),和美國德州A&M大學研究員葛玲安‧亞歷山大(Gerianne Alexander)觀察長尾猴對於人類玩具的反應,他們發現,公猴對於汽車和球類反應激烈,母猴卻會去抓娃娃和炒菜鍋。這樣的反應和孩童如出一轍,所以科學家已經確定,性別的反應,是演化所造成的。

那麼男孩和女孩的學習差異,是否也和演化有關?坦薩尼亞(Tanzania)國家公園中黑猩猩女寶寶比她們的兄弟,早二十七個月學會用工具。當那些公猩猩寶寶們還在旁邊嬉鬧玩耍時,母寶寶卻用心練習,試圖用樹枝釣上靠近自己的昆蟲。

現代演化學將達爾文的理論重新演繹,生物的各個行為,都是為了將自己的基因傳下去,所以雄性動物相互競爭,挑戰,只是為一奪雌性的青睞;而雌性動物花更多的時間,照顧保護下一代。為了達成這個目的,她們不斷的學習。

這樣的演化方式對於早期的人類,當然很有助益。美國心理諮商師和性別專家麥可‧辜力恩(Michael Gurian)表示,早期人類打獵維生,當男獵人出門打獵,需要的就是這樣的競爭能力。他們需要體力,已備不時之需。此時女人們坐在家裡,準備家庭所需,並發展語言能力,相互溝通。這也可以說明,為何男人在需要空間感的數學物理比較優秀,女人們卻擅長語言。

可是時空已經變換,當初發展的體力競爭,在現代已經不再具有意義。許多男孩生長在舒適的家庭,演化所形成的逞強好鬥,只能在電動玩具中發洩。所以男孩們可以坐在電視電腦螢幕前,和不存在的敵人奮戰不懈。現今的社會,等於在開演化的玩笑,也造成男孩危機。

賀爾蒙專家對於愛搗亂的男孩,也有一定的研究。她們發現,睪丸素是造成男孩喜歡胡鬧角力的主因。為了證實這樣的假設,研究學者把睪丸素注射到母猴寶寶體內,結果這些實驗的女寶寶們,好鬥的表現和她們的兄弟不相上下。

有些懷孕的媽媽因為腎上腺素障礙,所以體內產生過多的男性賀爾蒙,也就是睪丸素。這時所生下的女寶寶,會有男性生殖器官。雖然醫生開刀去除了男性生殖器官,這些女孩卻對娃娃不感興趣,而且只喜歡跟男孩玩耍。

這些研究顯示,性別早就在子宮內被賀爾蒙決定,更有研究顯示,賀爾蒙還會影響男孩女孩的學習方式。位於波洪(Bochum)的魯爾大學(Rhur- University)神經科學研究員對這種現象特別感興趣,他們研究女性生理期的中段,因為那段期間女性會分泌較多的睪丸素,結果發現,這段期間女性們的空間感也會增強。

受到生理因素的影響,男生和女生的學習方式也有差異。神經研究員帥西(Scheich)表示,「在我們的研究顯示,男生在學習中比較注重細節,而女孩重視整體感受。我們要求他們解決一些問題並且測試腦波,意外的發現,男生只有半邊的腦波活動強烈,而女孩卻是兩邊都有在反應。這顯示,女孩在學習時,腦的左右兩邊會互相溝通,作用,當左腦在分析資訊時,右腦可以同時把整體的資訊加以解釋。」這樣的學習差異,也反應在社會現實狀況。因為女性較重視整體感受,所以比較不會想作專家,而男孩對細節的執著,反倒讓他們有機會成為箇中翹楚。

不過專家可不是人人能當,現今的社會似乎對女孩更加有利。需要體力勞動的工作,愈來愈少,上從電話接線中心到鐵路公司,幾乎每份工作都要求溝通的能力和服務態度。相反的,現今的社會愈來愈包容,結果女警察,女公車司機逐漸多了起來,女性正在搶男性的飯碗。

學校的老師對於男孩感到憂心,卻束手無策。在慕尼黑青少年學院工作的康乃麗深(Waltraud Cornelissen)表示,「很多男孩會跳不開一段魔鬼時期,因為他們相信傳統以對抗為主的男性價值,而且對女性的自主性感到質疑。所以在學校時,他們的問題就一一浮現。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呢?我的感覺是他們在學校教育中缺乏男性教師所造成。」

很多德國的學生到了十歲還接觸不到一位男老師,有的班級中三分之一的學生是單親家庭,媽媽一人撫養他們長大。德國幼稚園中,不到百分之五的男老師,小學也不到百分之三十。輔導老師波爾特(Boldt)表示,「男孩需要男性典範,因為要發展他們的男性特質。」

男性典範的重要性,有時會被忽略。歐德寶(Olderburg)教育學家凱薩(Kaiser)表示,「學校中需要有男性去教導男孩們認識他們的職業,你想想看,如果有個真正的農夫告訴孩子如何使用溫室,或者飼養小豬,這些男孩就會認識到,原來再怎麼強壯的男人,也需要細緻的功夫,這樣的學習,是很重要的。」

德國教育當局對於基礎教育中缺乏男性教師感到憂心,也希望能夠藉由政府的重視,來解決改善這個問題,凱薩教授表示,如果老師不加薪,是沒有男性願意進到這個行業。

除了增加男性教師外,教育專家們突然有了一個令人意外的研究,發現在某些科目中,男女分開教學,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和能力。首先這些研究,是針對女孩設計。他們發現,在男女合班的環境下,女孩會對數學和物理感到退卻,明顯的信心不足,這樣的情形影響到女孩們的學習。漢堡教育學專家福爾斯替許威藍 (Hannelore Faulstich-Wieland)表示,「很多教師並不相信女孩有能力解決抽象思考的問題,也不願意幫助她們發展,結果男孩在電腦,物理,數學的學習越來越好,也讓女孩更沒自信。」

結果研究顯示,在這些科目男女分開教學,的確讓女孩在科學的學習上進步許多。四個荷蘭小學作了一項實驗教學,他們將男孩集中起來,一起討論行為問題,也將女孩集中起來,增加她們對科學的興趣。結果都有正面的功效。研究顯示,如果女孩對科學的興趣濃厚,很可能會讓她們感到不安,因為所謂正常的女生是不該在科學上野心勃勃。如果分開教學,女孩就不容易有這樣的危機感。同樣的,如果男孩在語言和文學上天資聰穎,興趣濃厚,很可能就會被歸類成娘娘腔。更遑論像家政,廚藝,藝術這些根本就被傳統歸類成女人才該學的學科。

可惜現在的許多研究,都是為女孩所設計,幾乎沒有任何針對男孩的課題。所以,到底分性別來教學,會不會增加男孩對語言和文學的興趣,大家也只能用猜的。還好德國還有一間純男校:位於德國舊都波恩(Bonn)的優色芬農中學(Josephinum)。這間天主教男校每年只招收九十位新生,確有超過兩百個學生報名,簡直就像台灣的明星中學。而家長爭相把自己的男孩送到這裡的原因,就是因為這間學校的文學教學。

台上德文教師昆尼西(Koenig)講著希臘著名的神話,一邊說還一邊讚美學生的學習能力。對於德國文法中最讓人頭痛的動詞變化,介係詞用法,他也可以講解得非常生動。最重要的原因是,這裡的男孩,不像男女混校的那些過動兒,似乎顯的安靜,而且學習力旺盛。

待過一般學校的英文老師蘇珊拿。波而庭(Susanne Boelting)非常喜歡這間男校,「在一般的學校,八年級的男孩就只有一件任務,就是無時無刻都想引起女孩的注意。而我們學校並沒有這樣的問題。他們在生活中還是有女朋友,可是男女問題並不會帶到學校生活。」學校的輔導老師得來爾(Hinerk Dreyer)也表示,「這間純男校最大的好處是,青春期由生理變化所伴隨的問題,在十二三歲就可以解決,在一般的學校,可能會拖到十五六歲。」

十五歲畢楊(Bijoern)覺得在學校可以學到很多,「我們可以很專心的學習,因為同學不必一直互相比較,證明誰比較有男性氣概,來吸引女孩的眼光。」他們在學校還肩負不尋常的任務,像是學習廚藝,或是組織學校郊遊,甚至從事社會工作,去老人院,幼稚園或是幫忙殘障者。

反對男女分開教學的聲浪十分強烈,德國的社會,早把男女合教視為常態,就有一個民調指出,就算是有專家背書,說是在某些科目,比如說電腦,英文,男女孩分開來教學會比較好,還是有百分之七十四的德國人反對。輔導老師波爾特(Boldt)就視男女分教為倒退。「男生和女生必須互相學習,而且越早越好。」持相同看法的老師還不只一位,輔導老師寇賀普力維(Koch-Priewe)認為,女孩應該要和男生競爭,而且走出自己的路,相反的男生也是。

這般的辯論還在德國有的瞧,雖然已經有些學校,已經在某些學科採行男女分教,但大部分的學校,卻是望之卻步。但男孩在學校學習力不彰,卻也是眾所皆知的問題。也許,這個還是以男性為主的德國社會,需要向北歐國家學習,調整男女在工作上的比例。也許,成功的男生雖然被視為理所當然,但成功的女性卻指日可待。

參考資料:鏡報
der Spielgel: Nr 21 2004 May 17
Titel : Schlaue Maedchen Dumme Jungen: Sieger und Verlierer in der Schule


Read More......

掀起你的蓋頭來

寄件者 Prag0406-0408



法國公立學校族群掀風波

十六和十八歲的阿瑪和莉拉,就讀於巴黎北部的奧伯理耶小鎮的公立中學。本來平靜無波的小鎮,卻因為這對姊妹,堅持用伊斯蘭教的頭巾,把自己的頭髮脖子和耳朵包了起來,造成了軒然大波。




這件在我們的眼中看起來很簡單的小事,卻因為違反了法國的法律,而成為法國族群困擾的導火線。原因是因為法國總統席哈克,在二零零三年底,通過了一項法律,強制規定法國公立中學的學生,一律不准配戴具有強烈宗教和政治色彩的配飾,像伊斯蘭教的頭巾,錫克教徒的纏頭巾,或是猶太教的圓小帽等。其中不包括十字架,或是護身符這樣的不明顯配件。這個法律,衝擊最大的是在法國人數超過四百萬的伊斯蘭教徒,更是影響像阿瑪和莉拉這樣信仰虔誠的家庭。

經過許多次的協調和溝通,阿瑪和莉拉還是堅持不肯拿下頭巾。學校最後還是決定將兩人開除。他們自稱無神論的的爸爸很生氣的說,「學校將他們像狗一樣的趕出校園」,學校的學生強烈支持兩姊妹,他們也到處上電視,控訴政府是要殺雞儆猴。

這還不是單一事件,2003年九月到十二月底,就有一千兩百五十九個學生帶頭巾上學,衝突似乎有越演越烈的傾向。連在法國人數算少的錫克教徒,都牽扯到衝突裡來。錫克教男教徒頭上帶的纏頭巾,本身就是顯示對自然的尊重。他們嚴格執行素食,不理髮,不刮鬍,也是表示崇敬自然。但現今他們的宗教受到強烈的挑戰,學校強烈要求學生拿下纏頭巾,不然學生就會有被退學的危機。

孟普立在錫克家庭長大,他被強迫只能在私立學校受教育,原因是因為他不肯拿下頭巾。後來他轉到一所公立學校,學校的老師還是強烈的要求他拿下纏頭巾。但他堅持不從,學校只好一再召開會議,最後決定不對學生做任何處分。

這樣的決定可能法國總統席哈克不會認同,他倒是激進的要貫徹學校世俗化的政策,嚴禁宗教侵犯公立學校的教學。法國本來就是最早實施政教分離政策的國家,早在一百多年前就立法嚴禁宗教侵犯政治,而這個法律的實施,更是禁止宗教進入校園,維持校園的政教分離的政策。

很多人現在開始擔心,這樣的堅持會更加激化族群本來就不平靜的衝突,像是伊斯蘭教的女病人,不願意讓男醫生檢查身體,或像是需要剖腹生產的孕婦不願意脫衣服。在里昂有一個非洲人拿刀架在婦產科醫生的脖子上,原因是醫生碰了他老婆。甚至這樣的衝突還衍生到法庭上的爭執,一個突尼西亞人控告一位法官判案不公,原因是法官帶有猶太人的名字。據有歐洲最大的猶太社區的法國,共有六十萬的猶太裔住民,阿拉伯裔的移民更是常和他們發生衝突,猶太教堂被燒,猶太墓地被毀的事件時有所聞。

校園內更是不平靜,阿拉伯裔的學生常和猶太裔的學生發生衝突。一個猶太作家分坷爾考特(Finkielkraut)憂心忡忡的表示,「在學校中常聽到有人大喊噁心骯髒的猶太人,對於猶太人來說,這是難以承受的痛,這也是二次大戰後,猶太人第一次感到害怕。」阿拉伯裔的學生和猶太裔的學生暴力攻擊事件也時有所聞。而這樣的事件一再發生,卻也堅定政府貫徹宗教服飾遠離校園的政策,以免不同宗教的學生因為服飾,目標更明顯。

學者們對這件事的反應不一。有的學者強烈的想幫頭巾解套,強調頭巾面紗不見得代表宗教意義,反而可以視為傳統的一部份。另一些學者強烈的反對政府實施這樣的法律,認為它會引爆另一波宗教仇恨的開始。但有些學者卻認為,頭巾常是伊斯蘭教國家移民容入社會的絆腳石,認為這樣的政策可以有效的解決日後移民融入法國社會的好方法。有學者表示中立的立場,他們覺得這樣觀點互異的政策,可以喚醒政府對伊斯蘭教移民的重視,是一件好事。

不過也有一部份從事伊斯蘭教政教分離的人士對於這樣的政策於以肯定。他們認為在他們的國家中,宗教介入政治太多,所以仇視女性,對同性戀的恐懼和反猶太主義成為伊斯蘭政權的最大標的。所以這樣的政策,有助於伊斯蘭移民思考和學習是否有可能宗教不要介入政治和人權的可能性。活躍於其中的運動人士阿拉爾表示,「我們現在最需要的是對這些民主和人權基本的認識和瞭解,最重要的是性別平等觀念。」他們覺得把頭巾拿去有助於女性發展自覺,不再受限於宗教的限制當中。

理論歸理論,實際的情形是,愈來愈多伊斯蘭教的移民,不滿政府的頭巾和宗教政策,開始想要建立自己的可蘭經學校,讓小孩可以在純粹的伊斯蘭教義中長大,不願於受限制於政府的教育政策。在法國和德國,已經出現幾所可蘭經學校,這些學生甚至不學習法語或德語。這樣的裂痕愈來愈大,已經讓法德政府警覺到事態的嚴重性。

不過這樣的衝突,並沒有讓歐洲的政府改變他們堅持,繼法國實施學校政教分離政策之後,德國也在二零零四年九月,開始限制學生穿戴宗教象徵的服飾配件。法國政府,也沒讓這些討論和衝突影響他們貫徹這個政策的決心。法國總統席哈克(Chirac)下定決心,「讓宗教走出校園,是一項無法改變的政策。我們必須很小心,但一定得貫徹它。」法國前總理拉法仁(Raffarin)也強調「政教分離是我們社會的共識,只有在政教分離的政策中,法國才能成為彼此寬容的大國。」

對於阿瑪和莉拉,政府的關於寬容和社會共識的宣言,可能是他們無法理解的政治語言。直接就被學校開除的他們,怎麼也不會了解,這像是一種所謂寬容的作法。曾經席捲歐洲的種族問題,藉著兩姊妹的展示,又悄悄的回到舞台。只是,這次扮演的人,到底和以前有什麼不同?人們到底有沒從兩次大戰中學到教訓?民主的思考和辯論是否有助於解決衝突?這個問題,只好讓未來的歷史學家來解答了。

參考資料

1鏡報(Der Spiegel) Nr 51 03/12/15
Schranken gegen den Islam
2費加洛雜誌(le Figaro magazine)N1214 04/01/31
Les sikhs contre la loi
3 世界報 (le Monde) 04/04/12

Read More......

2007年4月22日 星期日

關於偏見的二三事

寄件者 Prag0406-0408

我在我們研究機構是極有名的台灣人,以討厭中國聞名,有次開會,我演講的第一句話是,『我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這是這次演講最重要的議題。』這句話贏得很大的迴響。




我跟中國人來往的經驗也極差,很多年前剛出國時,碰到中國人還會被他們唬弄,還有中國人跑來我面前說李登輝的壞話。在德國還好,我還碰到有中國人支持台獨的主張,到了美國,那可真是不得了。不管明的暗的,這些中國人可是極其囂張,加上美國實驗室裡中國人其多無比,有個中國人就指著我鼻子大罵,『你是那個囂張台獨,簡直不要臉。』,這也是促成我決心返回歐洲做研究的原因之一。

和在美國不一樣的事,到了德國的中國人氣焰都比較低,原因是德文不好,沒法囂張起來,但我還是保持很大的距離,而且很多德國人還是把我們當中國人,我在言詞上自然充滿對中國的意見。

有次和一個同事聊到中國人,我很直接的說,中國人都很不尊重台灣人,一直要把台灣人說成中國人,而且中國人很愛海盜產物,喜愛剽竊別人的成果。結果我這位小心翼翼,很怕得罪我的德國人小聲的問,『啊你說中國人都不尊重台灣人,你那裡知道啊,你又不認識所有中國人,搞不好有那個中國人很支持台獨,支持台灣人。』。

我心裡著實不高興,就把我跟中國人交往的過程說了一遍,不過愈說心裡卻愈明白,我再怎麼辯,問題還在那裡,我用了『中國人不尊重別人』這樣的字眼,這樣就已將陷入『理』的困境。因為只要有一個中國人尊重台灣人的決定,如曹長青,林保華,我的用詞就是用理說不通。到後來我馬上說,『對你說的對,我應該說,我碰到的『許多』中國人都不尊重台灣人的抉擇,不過因為我的經驗太差,所以才會對中國人敬而遠之,而且我們從小被教育成中國人,因此對中國人這字眼很反感。』我同事才瞭解我的感受。

偏見在某些時候,是可以被理解的,比如說一個弱勢族群,被強勢族群欺凌時,偏見就有其正向的功能。捷克在一百年前和台灣有極其相似的處境,少數的德國族群統治著大部分的斯拉夫族群,在布拉格,百分之九十是斯拉夫人,只有百分之十德國人,可是政治經濟大部分都掌握在德國人手上,大部分的捷克人都必須說雙語,捷克語和德語。這時,風起雲湧的民族主義運動開始展開。楊那賽客,一個捷克音樂家,從此致力於製作捷克歌劇,一生不願說德語。在藝術上,德國人(應該是哈部斯保王朝HABSBURG)崇尚在維也納流行的青年藝術(JUGENDSTIL),而捷克美術家卻崇尚結構主義(CUBISME),而街談巷議,也充滿對德國的不滿和意見,這些偏見,卻結合了各種力量,成為捷克獨立運動的關鍵,這樣的偏見,充滿的功能性,也是喚醒許多沈睡在哈部斯保王朝的捷克人重要的工具。

不准弱勢族群談偏見,就好像一個被欺凌的兒童,你不准他去談傷痛,談對欺凌他的人的恨。在心裡創傷的治療理論裡,受害者通常會經過幾個不同的時期,首先是自哀自憐期,再來是充滿恨意,對世界充滿意見或偏見,最後才是康復期,而對每個階段的處理缺一不可,治療者最重要的任務,是傾聽,接納和瞭解,這時受害者才能慢慢走出陰影。

把這樣的創傷治療帶到台灣社會,就會發現統派媒體和藍色族群的主張非常荒謬,他們要求族群和解,要求社會和諧,不准任何異議,這就好像一個遭受性侵害的兒童,當他們控訴,不滿家庭和雙親時,那些大人們威脅的口吻,要他們注意家庭和諧和面子。台灣社會傷口的康復,也只有靠著傾聽同理和接納,才能真正的遠離傷口,而轉型正義就是治療傷口的重要論述,因為他無形的包含了傾聽同理和接納的意涵。

但偏見到了強勢族群的手上,卻可能成為傷人的利器。當某些德國人,開始散佈土耳其人如何搶走工作時,沒有多久,土耳其人的房子就被燒了。當人們合理化暴力行為時,用的都是偏見。希特勒也就是利用這樣的偏見,在他們把猶太人趕到某個區域,或是屠殺猶太人時,大多數人保持沈默,其背後因素,也是對猶太人幾百年的偏見使然。

偏見,尤其是族群偏見最大的危機,就是把人當成群體來處理,而不在是有特性的個體。帶有族群偏見的人,對個人不再單一瞭解,也不會去接納。五十年前,當美國非常多州還有種族隔離政策,他們的理由,也是偏見。『多白人不願意送小孩去黑白混合的學校,他們擔心黑人老師會帶壞他的小孩,黑人小孩會降低學校的水準。』(詳見走路杯葛 紀念羅沙派克女士 ), 許多德國人對土耳其人的偏見不也是這些土耳其人,不願說德文,不願融入德國社會。這樣的偏見,也出現在西歐個個國家對阿拉伯裔的看法。這些偏見,阻絕了社會族群的對話,也間接的引發暴力。

讓偏見在社會中蔓延,極其危險,也讓歐洲吃盡苦頭,兩次大戰的爆發,都和種族衝突有關。大戰之後,人們開始學習反擊偏見,對抗偏見,政治正確的氛圍強烈,但卻造成了另一種偏見,就是族群冷漠。當人們對土耳其人在德國不願意融入社會,要建立自己的可蘭經學校有所抱怨和批評時,這樣的形成的偏見,如果努力傾聽,是對政府沒有致力於他族群在德國的融入有所批評;在法國比利時,普羅大眾也有對北非移民議論紛紛,也可以反映政府對於移民的政策不佳,無法有效降低移民的適應社會的問題,放任移民區成為犯罪的溫床。偏見可以透露出許多社會對政府政策潛在的批評,而歐洲政府最大的問題,也是利用政治正確做為工具,而不願意花精神和時間,改善移民的生活條件和要求他們適應歐洲社會。

偏見的形成,跟學習經驗有關。兒童在學習的過程,常常把自身的體驗,當成群體的共同經驗。當他覺得冷時,大家應該也要覺得冷。兒童學習數學時,最大的障礙是通分,當計算1/2+1/3時,大部分給的答案是1/5,而不是5/6。因為他沒辦法想像,2+3=5,這樣的經驗(或偏見),沒法用到分數上。

而整個科學史,就是在對偏見挑戰的過程。希臘的亞理氏多得,認為質量越大的物體,在受地心引力時,加速越快,這樣的偏見,被伽利略證明是錯的,原因是亞理氏多得看到的羽毛和求,卻忽略空氣阻力的現象。愛因斯坦相對論,也證明牛頓理論是在速度很小的一種偏見。量子理論更有趣,在古典理論裡,粒子不可能同時出現在兩處,這被量子理論證明是種偏見,因為古典理論只看到尺度大的環境,當尺度小到一定程度時,古典理論就不再適用。

偏見不能用嗎?不見得,當偏見是錯誤時當然不能用,比如說亞理氏多得的理論,但古典理論,卻在某種程度適用。但偏見畢竟是偏見,一定要說明在哪種情況下適用,哪種不適用。物理學家在講述物理時,一定會先說這是古典物理還是量子物理,而物理學家對未知的事充滿好奇,態度開放。同樣的,當我們用自身的偏見去詮釋世界時,最重要的是,要先自己很清楚,這些都是在我們自身的環境下產生的意見,每件事或每個人都可能是全然未知的討戰,需要被認知和瞭解。

我在美國,和一個韓國研究生一起合作,當我好心教他理論,他卻把我教他的全部寫成自己的筆記,然後跟老闆說那是他的發現。因為我跟老闆不合,他們出了論文也沒有我的名字,讓我非常不滿,自然產生對於韓國人的不滿。去年我們組內來了個韓國人,當時的環境,我充滿戒心,還跟他提到這段不愉快的回憶。但經過相處之後,才發現這個韓國人和我們所得到的偏見完全不同,他不大男人,會幫老婆做事,也不會想剽竊研究成果。我和他雖然不同,我是左,他是右,加上,他對金容沃不是那麼讚賞,我卻對金容沃非常傾心,這都不影響我跟他的友情。韓國人,已經跳脫了我的偏見,我也非常感謝他讓我改變成見。

我在一個朋友,在美國西北大學讀戲劇所,跟我說了一個感人的故事,他的一個白人女老師,致力於黑人平權運動,有一天在慢跑時,被一個黑人強暴了。過了一段時間,他還是非常的積極在黑人平權,當人家問他為何他沒有恨意沒有偏件事,他說,他知道這個黑人只是一個單一事件,而且黑人在美國的問題,不僅僅是個人問題,政府和社會都要負責,因此他不會把這樣的事情當成對整個黑人族群的意見。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需要這樣的寬容和胸懷,但當我們闡述關於族群的想法會意見,能夠知道,這些都是個人經驗累積的意見,甚至偏見。如果可以這樣的反省和思考,我們對於人就不會有一成不變的成見,生命充滿了流動,自然就會到了另一層的境界。這也讓我們從兒童成長到大人的學習經驗,也讓我們生命充滿的內觀與反思。如果媒抗的討論,能帶給你一絲絲的改變,也許就只多加了那一句,『這可能是我的偏見』,可能就是另一番體驗的開始。

Read More......

2007年4月2日 星期一

男孩危機(下)



賀爾蒙專家對於愛搗亂的男孩,也有一定的研究。她們發現,睪丸素是造成男孩喜歡胡鬧角力的主因。為了證實這樣的假設,研究學者把睪丸素注射到母猴寶寶體內,結果這些實驗的女寶寶們,好鬥的表現和她們的兄弟不相上下。


有些懷孕的媽媽因為腎上腺素障礙,所以體內產生過多的男性賀爾蒙,也就是睪丸素。這時所生下的女寶寶,會有男性生殖器官。雖然醫生開刀去除了男性生殖器官,這些女孩卻對娃娃不感興趣,而且只喜歡跟男孩玩耍。

這些研究顯示,性別早就在子宮內被賀爾蒙決定,更有研究顯示,賀爾蒙還會影響男孩女孩的學習方式。位於波洪(Bochum)的魯爾大學(Rhur- University)神經科學研究員對這種現象特別感興趣,他們研究女性生理期的中段,因為那段期間女性會分泌較多的睪丸素,結果發現,這段期間女性們的空間感也會增強。

受到生理因素的影響,男生和女生的學習方式也有差異。神經研究員帥西(Scheich)表示,「在我們的研究顯示,男生在學習中比較注重細節,而女孩重視整體感受。我們要求他們解決一些問題並且測試腦波,意外的發現,男生只有半邊的腦波活動強烈,而女孩卻是兩邊都有在反應。這顯示,女孩在學習時,腦的左右兩邊會互相溝通,作用,當左腦在分析資訊時,右腦可以同時把整體的資訊加以解釋。」這樣的學習差異,也反應在社會現實狀況。因為女性較重視整體感受,所以比較不會想作專家,而男孩對細節的執著,反倒讓他們有機會成為箇中翹楚。

不過專家可不是人人能當,現今的社會似乎對女孩更加有利。需要體力勞動的工作,愈來愈少,上從電話接線中心到鐵路公司,幾乎每份工作都要求溝通的能力和服務態度。相反的,現今的社會愈來愈包容,結果女警察,女公車司機逐漸多了起來,女性正在搶男性的飯碗。

學校的老師對於男孩感到憂心,卻束手無策。在慕尼黑青少年學院工作的康乃麗深(Waltraud Cornelissen)表示,「很多男孩會跳不開一段魔鬼時期,因為他們相信傳統以對抗為主的男性價值,而且對女性的自主性感到質疑。所以在學校時,他們的問題就一一浮現。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呢?我的感覺是他們在學校教育中缺乏男性教師所造成。」

很多德國的學生到了十歲還接觸不到一位男老師,有的班級中三分之一的學生是單親家庭,媽媽一人撫養他們長大。德國幼稚園中,不到百分之五的男老師,小學也不到百分之三十。輔導老師波爾特(Boldt)表示,「男孩需要男性典範,因為要發展他們的男性特質。」

男性典範的重要性,有時會被忽略。歐德寶(Olderburg)教育學家凱薩(Kaiser)表示,「學校中需要有男性去教導男孩們認識他們的職業,你想想看,如果有個真正的農夫告訴孩子如何使用溫室,或者飼養小豬,這些男孩就會認識到,原來再怎麼強壯的男人,也需要細緻的功夫,這樣的學習,是很重要的。」

德國教育當局對於基礎教育中缺乏男性教師感到憂心,也希望能夠藉由政府的重視,來解決改善這個問題,凱薩教授表示,如果老師不加薪,是沒有男性願意進到這個行業。

除了增加男性教師外,教育專家們突然有了一個令人意外的研究,發現在某些科目中,男女分開教學,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和能力。首先這些研究,是針對女孩設計。他們發現,在男女合班的環境下,女孩會對數學和物理感到退卻,明顯的信心不足,這樣的情形影響到女孩們的學習。漢堡教育學專家福爾斯替許威藍 (Hannelore Faulstich-Wieland)表示,「很多教師並不相信女孩有能力解決抽象思考的問題,也不願意幫助她們發展,結果男孩在電腦,物理,數學的學習越來越好,也讓女孩更沒自信。」

結果研究顯示,在這些科目男女分開教學,的確讓女孩在科學的學習上進步許多。四個荷蘭小學作了一項實驗教學,他們將男孩集中起來,一起討論行為問題,也將女孩集中起來,增加她們對科學的興趣。結果都有正面的功效。研究顯示,如果女孩對科學的興趣濃厚,很可能會讓她們感到不安,因為所謂正常的女生是不該在科學上野心勃勃。如果分開教學,女孩就不容易有這樣的危機感。同樣的,如果男孩在語言和文學上天資聰穎,興趣濃厚,很可能就會被歸類成娘娘腔。更遑論像家政,廚藝,藝術這些根本就被傳統歸類成女人才該學的學科。

可惜現在的許多研究,都是為女孩所設計,幾乎沒有任何針對男孩的課題。所以,到底分性別來教學,會不會增加男孩對語言和文學的興趣,大家也只能用猜的。還好德國還有一間純男校:位於德國舊都波恩(Bonn)的優色芬農中學(Josephinum)。這間天主教男校每年只招收九十位新生,確有超過兩百個學生報名,簡直就像台灣的明星中學。而家長爭相把自己的男孩送到這裡的原因,就是因為這間學校的文學教學。

台上德文教師昆尼西(Koenig)講著希臘著名的神話,一邊說還一邊讚美學生的學習能力。對於德國文法中最讓人頭痛的動詞變化,介係詞用法,他也可以講解得非常生動。最重要的原因是,這裡的男孩,不像男女混校的那些過動兒,似乎顯的安靜,而且學習力旺盛。

待過一般學校的英文老師蘇珊拿。波而庭(Susanne Boelting)非常喜歡這間男校,「在一般的學校,八年級的男孩就只有一件任務,就是無時無刻都想引起女孩的注意。而我們學校並沒有這樣的問題。他們在生活中還是有女朋友,可是男女問題並不會帶到學校生活。」學校的輔導老師得來爾(Hinerk Dreyer)也表示,「這間純男校最大的好處是,青春期由生理變化所伴隨的問題,在十二三歲就可以解決,在一般的學校,可能會拖到十五六歲。」

十五歲畢楊(Bijoern)覺得在學校可以學到很多,「我們可以很專心的學習,因為同學不必一直互相比較,證明誰比較有男性氣概,來吸引女孩的眼光。」他們在學校還肩負不尋常的任務,像是學習廚藝,或是組織學校郊遊,甚至從事社會工作,去老人院,幼稚園或是幫忙殘障者。

反對男女分開教學的聲浪十分強烈,德國的社會,早把男女合教視為常態,就有一個民調指出,就算是有專家背書,說是在某些科目,比如說電腦,英文,男女孩分開來教學會比較好,還是有百分之七十四的德國人反對。輔導老師波爾特(Boldt)就視男女分教為倒退。「男生和女生必須互相學習,而且越早越好。」持相同看法的老師還不只一位,輔導老師寇賀普力維(Koch-Priewe)認為,女孩應該要和男生競爭,而且走出自己的路,相反的男生也是。

這般的辯論還在德國有的瞧,雖然已經有些學校,已經在某些學科採行男女分教,但大部分的學校,卻是望之卻步。但男孩在學校學習力不彰,卻也是眾所皆知的問題。也許,這個還是以男性為主的德國社會,需要向北歐國家學習,調整男女在工作上的比例。也許,成功的男生雖然被視為理所當然,但成功的女性卻指日可待。

參考資料:鏡報
der Spielgel: Nr 21 2004 May 17
Titel : Schlaue Maedchen Dumme Jungen: Sieger und Verlierer in der Schule.

Read More......

2007年2月15日 星期四

男孩危機(上)


畢勒菲得完全中學(Bielefelder Gesamtschule)八年級的教室正上演一齣好戲:電腦完全被破壞,教室的櫃子也被拆的體無完膚。幾個肇事的男學生,還一副若無其事的大加評論,「是啊,我們只是超級好動而已」。教室的另一邊,一個男孩抓著同伴的衣領,試圖將他往牆壁推去。



這樣的好戲,在德國的中學已經習以為常,每天都在上演。男孩,在學校已經成為頭痛的代名詞,不光是破壞力超強,學習也每下愈況。被醫生判定為注意力無法集中症候群(ADHS)的學生,男孩是女孩的三倍;閱讀困難的學生中大部分都是男性;在教室搗亂的學生,百分之九十都是男孩;患有學習困難的學生,百分之七十五是男生。

德國中學生要申請大學前,必須進修一年,稱為Abitur。1896年,第一個女孩通過Abitur,距今只不過是一百多年。1992年後,女孩通過 Abitur的人數已經超過男生,而且成績遠遠超越男孩。相反的,中學留級的學生絕大部分男孩,去年一整年就有150000人,比女孩多了三分之一。愈是挑戰性愈高的學校,女孩表現愈佳,反之,不能完成學業者,以男生居多。

不只如此,在各個國際評鑑,女生的評比也比男生來的優秀。女孩在生物和化學的表現,已經超出男生,數學還差一些些,可是在語言閱讀方面,卻大大的超越男孩。只有在物理學上,男孩還是表現較為突出。

「男孩危機儼然形成」,馬德堡萊布尼茲學院神經科主任說道。「再這樣下去我們將有一大群等待社會救濟的人」。事情的嚴重性,已經引起政府注意,聯邦議會 (Bundestag)準備召開攸關青年權益的會議,其中拯救男孩危機是最重要的議題。因為根據統計,從學校退學的學生,距離領社會救濟不遠,這些男孩也將成為婚姻市場的弱勢。

德國的中學老師,不得不承認,學校對男孩歧視。慕尼黑市立中學青年輔導人員表示,「我們對女孩較好,因為他們讓我們的生活容易許多。你看,女孩們不搗亂,寫的字清晰可辨,又常常幫老師們辦活動,是老師的好幫手。」有些男孩因為在男女合校中受不了歧視,只好到德國最後一間男校報到。女孩們雖然也有一些心理問題要處理,像是厭食或是憂鬱症,但總體來說是很好的學生,不像男生們,總愛胡搞。畢勒菲得完全中學的輔導老師波爾特(Boldt)表示,「安靜的女學生當然會受到喜愛,總比一些愛在別人身上用筆畫來刺去,像是在馬戲團表演的男學生好的多。就是這些態度的差異,造成學習的優劣,我倒不覺得男孩和女孩的智商有任何高下之分」。

如果男孩真的沒有比較笨,為何他們總是在學校表現的比較差?為何他們在學校的適應能力如此之弱?而且反叛的要命?

基礎生物學研究開啟了瞭解男女大不同的因素,尤其是九零年代開始的生物科技,更讓人明瞭,男人和女人基因上的差異,如何影響到學習。科學家漸漸瞭解,性別的發展,包含賀爾蒙和神經交互作用,遺傳和教育相互影響,缺一不可。

來自四十幾個國家的兒童,同時受教於漢堡市國際兒童幼稚園。休息時間一到,大部分的女孩在沙盒旁玩了起來,而男孩全跑到足球場廝殺一場。幼稚園園長尼克。羅奈(Nick Ronai)看過幾百場這樣的戲,他表示,「女孩們可以自己玩個不停,男孩從小到七歲大,卻喜歡和別人比誰的力氣大。而且不分種族,南非的男孩和挪威的男孩,都對角力充滿興趣。」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伊連諾。麥可比(Eleanor Maccoby)研究男女孩差異長達二十年。位於史丹佛大學兒童遊戲室內,伊連諾利用隱藏式照相機,忠實記錄兒童的遊戲行為。她發現,男孩和女孩採取不同的遊戲策略:女孩喜歡合作,男孩希望主導。

就算是新生兒,也早就知道自己的性別。女寶寶很早就對聲音有反應,甚至會尋找目光的接觸,然而男孩手上拿到東西就撕。十四個月大的男孩就會盯著大卡車和玩具槍看,女孩則喜歡看娃娃和泰迪熊。等到小孩越長越大,性別差異也越明顯,在和孩童的文字遊戲中,女孩對於『血拼』或是『家庭』這樣社會性的字眼,會反覆不停的變化和應用,而男孩喜歡『印地安人』『獅子』和『騎士』,對於對抗和階級著迷不已。

動物學家在靈長類的研究中,已經看到這樣的發展。倫敦英國城市大學研究員梅立沙‧漢司(Melissa Hines),和美國德州A&M大學研究員葛玲安‧亞歷山大(Gerianne Alexander)觀察長尾猴對於人類玩具的反應,他們發現,公猴對於汽車和球類反應激烈,母猴卻會去抓娃娃和炒菜鍋。這樣的反應和孩童如出一轍,所以科學家已經確定,性別的反應,是演化所造成的。

那麼男孩和女孩的學習差異,是否也和演化有關?坦薩尼亞(Tanzania)國家公園中黑猩猩女寶寶比她們的兄弟,早二十七個月學會用工具。當那些公猩猩寶寶們還在旁邊嬉鬧玩耍時,母寶寶卻用心練習,試圖用樹枝釣上靠近自己的昆蟲。

現代演化學將達爾文的理論重新演繹,生物的各個行為,都是為了將自己的基因傳下去,所以雄性動物相互競爭,挑戰,只是為一奪雌性的青睞;而雌性動物花更多的時間,照顧保護下一代。為了達成這個目的,她們不斷的學習。

這樣的演化方式對於早期的人類,當然很有助益。美國心理諮商師和性別專家麥可‧辜力恩(Michael Gurian)表示,早期人類打獵維生,當男獵人出門打獵,需要的就是這樣的競爭能力。他們需要體力,已備不時之需。此時女人們坐在家裡,準備家庭所需,並發展語言能力,相互溝通。這也可以說明,為何男人在需要空間感的數學物理比較優秀,女人們卻擅長語言。

可是時空已經變換,當初發展的體力競爭,在現代已經不再具有意義。許多男孩生長在舒適的家庭,演化所形成的逞強好鬥,只能在電動玩具中發洩。所以男孩們可以坐在電視電腦螢幕前,和不存在的敵人奮戰不懈。現今的社會,等於在開演化的玩笑,也造成男孩危機。

Read More......

2007年2月9日 星期五

錢進大學


搶救崩潰中的德國公立大學


二十五歲的詹司。卑麼(Jens Bemme),要用行動來打破德國教育的僵局。現在正在德列斯敦主修交通經濟的他,準備每學期付給學校一百歐元,條件是,薩課森邦政府不可以繼續減少對教育的開支。剛加入綠黨的卑麼說,「我們剛剛打破一項禁忌。而且我們準備繼續付學費。」

付學費是禁忌?這對我們在台灣的人是很奇怪的事,在德國卻是事實。原因為德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憲法明令學生不用繳學費,且德國的大部分大學為公立,私立大學微乎其微。現任總理施若德(Schroeder)在今年年初威瑪會議後,堅決的表示他絕不可能開惡例,大學繳學費的事免談。德國教育部長愛得家。布爾曼 (Eldelgard Bulmahn)也表示,「要繳學費在我任內辦不到。因為繳學費這件事違反社會公義,使得窮困學生沒有能力升學。」

可是現在德國教育的事實是,除了省,還是省。我畢業的柏林自由大學物理系教授佛爾斯特曼(Forstmann)說,「在兩德統一前我都可以有兩三個博士後研究員幫忙工作,現在可能連半個都要不到。」柏林政府決定砍掉大學總共七億五千萬歐元預算,折合台幣三百億。薩克斯邦決定要縮減百分之五的研究預算。柏林自由大學歷史系教授烏爾蘇拉。列門庫爾(Ursula Lehmkuhl)有感而發,「在這樣下去,十年後德國的研究會降到第三世界國家的水準。」

這樣的說法一點都不誇張,現在的德國大學,幾百個人搶修一門課不在少數,由於經費有限,所以圖書館開門時間短而有限制,管內書刊也無法齊全,電子期刊動輒因為沒繳錢被停用,實驗室無法提供完整的研究器材,研究費用遭刪減,電腦也不敷學生需求。

再加上因為學習免費,又有很多福利,許多人根本就不想畢業。每學期只要註冊,就享有車票,電影,博物館半價優惠,還可以吃半價的學校餐廳,加上學生便宜的住房,這樣的優惠,讓德國學生畢業的平均年齡高達二十六歲,比歐洲平均二十三歲高出許多。而教授也不太受到監督,學生對於教授的意見很多,覺得他們根本不重視教學,原因歸於公立大學沒有招收學生的壓力和競爭,教的好不好意義並不大。

難怪連副總理兼外交部長費雪也反對總理的意見,他強調,「我不認為這樣不繳學費的政策可以持續下去。」

學生們已經都看不下去,紛紛走上街頭。一群學生赤身裸體在柏林街頭遊行,身上寫著「裸體是事實。」,藉以諷刺德國政府對學生的剝削。在慕尼黑,學生演出行動劇,用分食一塊叫做「教育資源」的大餅,暗指德國政府不開源,只節流。哥廷根大學的學生,架了一個小帳棚,裡面擠了兩個大男人,嘲諷德國政府的資源分配不足。學生的情緒已經沸騰。

但施若德總理對事情的掌握,和學生學者的反應並不一致。他宣稱要在二零一零年之前,讓德國十所大學成為世界名校,可以和哈佛史丹佛媲美。但是要如何做,施若德保持神秘的笑容,只暗指他會想辦法把錢挪到十所大學內,至於怎麼挪,笑容還是一樣神秘。

德國要有像哈佛史丹佛的大學,這可能是學者的夢。可是要靠者政府在現有的財政危機中,在撥出錢來辦學,很多學者都不斷搖頭。慕尼黑科技大學校長賀曼就指出,現在唯一有的辦法就是授權給每個大學自行決定,是否要繳學費。慕尼黑科技大學要在下學期數學和化學系試辦這項措施。他們引鑑美國大學的作法,將學生繳的學費公平的用在學生上,像是聘請國際知名學者講學,增加助教人數。學生會因為要繳學費,所以更認真,也會有更多的要求。學校因為要吸引學生,所以辦學會更認真,教授也要有充分的準備。這些都一一指向德國大學教育的缺點。

在美國,國際名校大部分都是私立學校,學費昂貴。但他們也利用獎學金來吸引程度好的學生,並在教育資源上投資,美國好大學平均三十個學生分配到一個教授,但德國卻是五十比一。

在國際上,很多國家的例子可以做為德國的借鏡。像澳洲對於國際學生和本國學生收的學費就不同。因為有很多亞洲鄰境富國,向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等,國際學生絡繹不絕的到澳洲學習,每年繳交兩萬四澳幣(折合台幣六十萬上下),但本國學生只繳交三分之一。政府把學校當作商品,一定要有好的服務,他們發現這些國際學生也非常挑剔,常常對學校發出不滿之詞,但也間接改進學校措施,辦好教學。

英國也開始上漲學費,一九九八年每個學生要繳交一一二五英鎊(合台幣六萬上下),研究所繳的更多。首相布萊爾計畫,到了二零零六年,每人每年要繳交三千英鎊(合台幣十六萬上下)。學費昂貴的魏爾魏科克大學(Warwick University)的校長微笑的說,「我們要成為英國的麻省理工學院。你看,我們有聰明的學生,有企圖心的研究員,一流的研究,光是企業界一年就投資三億英鎊在學校的研究。」

魏爾魏科大學對於教學特別嚴謹,研究也要以實用為主,每年特別選出一名魏爾魏科獎得主,來鼓勵學生學習。但他們也不願優秀學生因為沒錢而不能就讀該校,每年有三分之一的經費用做獎學金,學生只要表現優良,就有機會繼續就讀。

這些證據在在顯示出,大學生自己繳交學費,是改善學校最直接根本的辦法。但如何繳學費?如何才能讓家境不良的學生還是可以升學?慕尼黑科技大學校長賀曼指出,學費的制訂一定要有原則,像是社會條件不佳的學生,有機會得到補助,在生活上也要有一定條件,不是過著清貧生活,他們也不贊成像美國一樣,學生為了繳學費去打工,在學業上無法專心。學校也要有自主權,自行決定如何運用學費,最後是,政府機關絕不可以拿學費去補其他和教育無關的財政漏洞。只有這些條件都成立,學校才能去收學費。

漢堡市議員約克‧得格(Joerg Draeger),根據上面的原則提出一個方案,建議學生每年繳交兩千五百歐元(合台幣十萬),但這筆錢可以在學生畢業找到工作後繳交。每年政府還借給學生一筆安家費,大約四千歐元(十六萬台幣左右),在畢業後一併分期付款還債。如果學生每年賺超過三萬七千歐元(合台幣一百四十八萬)以上,才要每月負擔兩百五到三百歐元的分期,共繳交十三年。這樣的財政規劃,每年可以帶來三百五十億歐元的額外收入。

但這樣的規劃因為德國總理的搖搖頭而短期不可行。

看來,德國總理施若德可能會因為教育問題而焦頭爛額。上次大選時因為德國突然發生水災,而使民調落後的施若德反敗為勝,小贏對手。這次教育問題卻不是那麼好處理,學生和學者對他的怨言是越來越多。但在收不收學費之間,卻觸到社民黨(SPD)的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似乎是無法短期之內調整。學者只盼,德國大法官能夠釋憲成功,讓大學可以自主徵收學費,避免大學崩潰。而我們這些要在德國政府底下工作的研究人員,只能暗暗祈禱,研究經費不要再短缺了吧。

參考資料

鏡報(DER SPIEGEL) Nr 3 2004/01/12
TITEL GEIST GEGEN GEBUEHR

@這篇是前年年的舊文,今年已經很多邦開始每學期收費,德國教育收費政策開始改變。

Read More......

2007年2月3日 星期六

這場仗一定要打


郝龍彬決定要一綱一本,他們開了一場公聽會,在公聽會時,吳清基一直強調,他們是本持一綱多本的精神,實行一綱一本的政策。


這場公聽會史英和他有精彩對話,可惜無法見報,那麼我們就用網路,把這個消息傳出去。先貼一下我和朋友的MSN

誘惑是我的朋友,地獄需要人性是我的暱稱

誘惑
今天其實有一場台北市的公聽會

地獄也需要人性 說:
一綱一本喔

誘惑。 說:
是別人出馬,但這是台北市的第一場


誘惑。 說:
我們要去說的第一點是
這是一場公聽會
還是一場公聽會精神的政策辯護會
就如同台北師一直宣傳的,一綱多本精神的一綱一本

地獄也需要人性 說:
現在他們真的要搞一綱一本喔

誘惑。 說:
她們的說法是
我們還是支持一綱多本的
只是從市場上選出最好的一本
推薦給學校並且
台北市自辦基測
考試取材就從這一本出
所以
並不是每一本都會選出『最好的一本』
只有要考的五科..

地獄也需要人性 說:
一定選出最有意識型態的一本
還不知道嗎

誘惑。 說:
這一些,都是吳清基自己說的
要點是
不是現在就統編
是等吳清基當上教育部長
所以她們在等的

地獄也需要人性 說:
對啊
先從台北試辦

誘惑。 說:
史英就直接挑明了
其他版本一定萎縮
或是書商之間合併
就會有所謂融合本

地獄也需要人性 說:
天啊好恐怖

誘惑。 說:
史英他就說
這是多元的社會,大家觀點不同可以談
可是你不能明明是要統編本,然後跟我說你支持一綱多本
不誠實,沒辦法談
你如果不誠實,就叫做只有口水

誘惑。 說:
史英第一輪轟完後
吳清基回應時
還說:這樣書商才會競爭,品質會更好;'其他縣市也會選用其他版本阿,不會萎縮;我只是想要選最好的一本來讀,難道也不行嗎

誘惑。 說:
史英就說,其他書商等三年喔
阿如果你一年換一版本
阿你是要搞死學生家長喔
另外,最好的一本你說台北市用,阿他縣市可以用別本這是什麼意思
更何況,萬一2008你當上教育部長,面對這種狀況,你要怎麼處理其他縣市呢..
我聽到吳局長剛剛最動真情的一句話是:我只是想要挑最好的一本來讀,不行嗎
我聽了也有感動,但是吳局長,你如果挑給自己讀的,當然沒問題
但你不能挑一本規定大家讀阿

地獄也需要人性 說: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好好笑爽死了

誘惑。 說:
非常非常厲害
但是報紙不會出現

以上是擷取,這場仗還是要打下去,我如果取的公聽會的資料,會放在網上。請待續後續報導。

Read More......